Macbook Pro Late 2016一周体验

clarkzjw
4 min readJul 29, 2018

--

每个人对于笔记本的生产力需求不同,因此最终的感受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对我而言,目前体验良好,颇为满意。

作为我的第一台Mac,不管是从性能还是从便携等角度,对于我日常使用体验的提升绝对是有颠覆性的。或许和某些用户购置Mac的需求不同,我对于Mac的最大的需求就是macOS系统。坊间曾流传一句玩笑话,「Linux用户有钱就用Mac」。当然也有从Linux转到Mac阵营然后重回Linux阵营的例子。作为一名开发者以及*nix爱好者,在肯定Linux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Linux端Desktop软件的发展依然没有十分尽如人意。另外,目前就职的公司中,存在着几乎90%以上的Mac用户,剩下的10%中Linux用户略多于Windows用户。在这种环境中办公,冷不丁就会碰到一个Keynote文件。以及正在进行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有的电子文档均强制要求以M$ Office 2003格式排版。然而我上一台设备Thinkpad E430c的性能实在是不足以支撑再开一个虚拟机。但是我是不可能将系统重装为Windows的(等到Bash on Windows变得再好一些吧)。所以归根结底,原来的设备性能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遂簇生了更换的冲动。

一方面受限于预算,另一方面,对于目前Macbook Pro产品线中的Touch Bar,我依然持保守态度。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比较nice的小工具,但是Touch Bar并没有一个killing feature能够打动我。Touch-ID对我而言也并不是非常强烈的刚需。相反地,由于去除了功能键,原来的Esc键会以虚拟按键的形式出现在Touch Bar上。虽然不是Vim极度重度用户,但是在Apple Store体验的过程中,我依然十分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不能触摸到Esc键的真实感对于Vim使用体验的巨大打击。

另外,为什么不选择15 inch的版本,这也是多因素妥协和折衷的无奈选择。第一方面,坦白地说,15 inch的键盘区域两侧的空白区域的设计个人不喜欢。虽然键盘就这么大,15 inch肯定会不可避免地留出这一块,但我就是觉得不好看。第二,15 inch全是Touch Bar版本。第三,虽然15 inch能买到独立显卡,但是预算受限,算是无奈的妥协。

虽然新款的Macbook Pro的键盘曾引起广泛的争议,但是目前一周的使用情况,键盘的表现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大概只花了2–3天就能够完全适应所谓蝶式键盘的键程以及手感。只是键盘的噪声略大。

触控板。无话可说,体验非常好。大多数Windows笔记本的触控板体验非常垃圾。目前为止触控板体验能和Apple的触控板媲美的,我只接触到Chromebook Pixel。但是考虑到Chromebook Pixel的价格以及在这个价格下的生产力表现,我显然还是会选择Macbook系列。以及这一代Macbook Pro的触控板面积之大,确实十分方便。日常使用过程中即使误触,也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

续航。虽然从数据上来说,据说比上一代的Macbook Pro电池容量有所减少,但是对于我来说续航的体验已经是质的飞跃了。上一台设备Thinkpad E430c如今电量只能支撑1–2小时,且是在基本只开Chrome的情况下。而对于Macbook Pro来说,我在公司的时候一直连接电源使用,下班回家的时候不带电源回家,用到睡觉的时候基本还能有50%左右的电量。所以目前电池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macOS的体验,虽然从OS X 10.6时代就开始以Hackintosh的形式有所接触,但是确实没有长时间把OS X作为主力系统使用。所以对于Apple的软件质量是否真的如网络上流传的那样发生了明显的退步也无从验证。但是,就从去年年末开始使用iOS以及这一周使用macOS的情况来看,单就Apple的云服务的质量来说,其稳定性实在不敢苟同。我入手iPad的第一天晚上,App Store便返回了一个NullException之类的作为见面礼。所以对于iCloud,我是拒绝的。虽然会牺牲一定的使用体验,但是却能换回使用稳定性上的心理体验(Google系列服务以及Dropbox)。关于具体的macOS的使用体验,和之前使用Windows/Linux的对比,单独再写一篇文章讨论较好。

当然了,有一句不变的真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Mac能否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

--